2022庆祝59週年阁庆对聯

紫闕宗風振德善昭蘇恩光霈 登壇紹統凝教揚博愛瑞祥臻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恭錄豐盛港德教會紫林閣壬辰年桐朔勸世鸞文(二零一二年三月廿二日)-(其二)

       塵凡世間,人總是喜歡比地位、官位、學位、職位等等,處處都有地位的差別,隨着地位的差別,職位的不同,權貴又不同,以及榮譽高低,造成人心嚴重沉愁,引發貪嗔癡的執着,以及慾望的提高,使人在地位爭逐下功夫,使人心靈不能平靜。故欲泯除地位差別心,先不要有意識情種的意念,才能沒有差別之心。
       蓋修心者,應以虛空為道本,才能完全合夫無造着、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聖賢之境。
       然現今社會,人人都在求,最普通的是求財富、求名位、如小富求大富、大富求超級富翁;小官求大官、大官求特級大官,求而不得,造成壓力沉重,未得患得,以得患失,此乃真是世事多艱憂慮難矣!
       在患得患失之中,小者則造成內心欠缺調適,大者則造成精神分裂。諸生若能秉持無求之心,就不會有煩惱,若人能以無求之心,求世俗地位,得之固然可喜,求不得亦不憂,如此才能使心境平和清靜,如此亦能清除自己之慾念。以上淺言,冀生等味之!味之!

本清風明月是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恭錄豐盛港德教會紫林閣壬辰年桐朔勸世鸞文(二零一二年三月廿二日)-(其一)

    自身難保管他人
   只是錢財心不真
   少窮奮鬥非罪過
   百手興家方是正
   勉緣子
   棄貪嗔
   莫要自欺還欺人
   做好本分修清靜
   自省己念邪勿生
   ~~調寄思佳客~~
師柳元陽是

   緣子聞玄知勉!

       夫,詩云:『世間萬事總由天,用盡心機也枉然,富貴榮華如泡影,時到空手赴黃泉。
       蓋世人知善者多,行善者少,世人多為心慾而憂苦楚,簡而言之,均為貪嗔妄求,名利恩愛所致。
       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切皆由心所造之業受苦。人為事業,為職位迫得心神焦粹,蓋得財利不過食半斤,高樓夜眠不過八尺。故能自足常樂,重視無憂也!
       人生乃四大假合而生,四大欠一即不能生存,四大假合賦靈性,始為人,靈明活動。人若無靈性,尤如一具臭皮殻,雖傾國傾城,佳人美貌超群,亦必皈土之日。
       人生寄世,光陰似流水,豈能常流塵世,然則有病必有醫,欲脫離苦海,必要行善積德,修道學聖賢,始能了脫世俗,永證善地,以上簡言,冀生等味之!味之!

本清風明月是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德教、濟佛與華人文化


(中山大学)陈景熙
     引 言
     德教会是当代海外华人社会中引人嘱目的传承中华文化的慈善社团。本文试图探讨济公活佛与德教的历史渊源,德教纲旨与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两个问题。笔者才疏学浅,德业未修,惟愿以此拙文,抛砖引玉,求教于在座的诸位大德尊长。
     一 济佛师尊与德教的渊源
     (一)“德德社”:开放的华人信仰体系在德教的信仰体系中,诸佛仙真的集合称为“德德社”。
     马贵德先生在《〈德教心典〉浅注》中解释说 :
     “‘德德社’者,诸佛仙真之集社也,非人间之集社也。
     原夫“社”字,有神社与人社之分。……是句‘德德社’者,神社也,诸佛仙真布施德德之宫社也。”
     而据杨瑞德子嗣追忆,1939年最初降鸾于英西港杨宅(即“紫香阁”)的,是柳春芳仙师,即该阁主坛师尊。
     至于紫香阁法坛上崇奉的诸佛仙尊,在传世的创阁初期紫香阁印行的劝导念佛的《念佛带归果证》上,就开列了柳春芳先师、杨筠松先师、华佗先师、大圣佛祖、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凡八位名讳。 
     在1949年之前潮汕本土的德教紫阁中,所崇奉的神明,以李怀德先生的紫阳阁最为齐全,按《竹桥初集》中降鸾仙真辑录,计有:太上老君、八仙、陈抟老祖、文昌帝君、武昌帝君、财帛星君、福德神、司命神、玄天上帝、协天大帝、何野云祖师、华佗祖师、医圣张仲景暨杨柳祖师。
     此外,据《汕头紫雄阁的回忆》,在该阁降鸾的,有关平主裁、济颠佛尊、白云、吴梦吾、杨柳仙师等。
     至于今日海外德教会崇奉的神明,华方田教授认为:“会集了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除了五教教主以外,还有玉皇大天尊关圣帝君,及柳春芳、 杨筠松、张玄同、吴梦吾四位掌教师尊,还有道济佛尊、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祖师等。”
     可见,在德教的扬教过程中,崇拜体系有着扩展的趋势。“德德社”是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的华人信仰体系的代表。
     (二)济公与三教合一的天台山宗教传统
     在今日德教界衮衮诸师中,“道济天尊在德教普受德教门徒敬仰与爱戴,地位崇高,……众方来朝,万人景仰”。 
     济公,圆寂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法名道济,浙江天台人。 
     两宋是中国三教融汇的重要时期,在天台山表现尤其明显。天台山道教传承最初是以传授丹诀为主的“上清派”。北宋时出现了主张释道双融的道教南宗。道教南宗张伯端将宗教归求分为三阶段: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禅道双修,认为末者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宋元之际,允许饮酒食荤的道教“正一派”在天台山隆极一时。 因此,济公活佛作为天台山三教合一宗教传统的文化象征,在宋代以后的华人社会中,受到广泛的崇拜。
     (三)济佛与潮汕德教     1 济佛与海门练安善堂 民国十五年(1926年)正月,潮阳海门民众在当地三山圣王庙请鸾,奉大峰祖师乩谕开始修荒冢、超幽普度。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成立练安善社。
     民国廿一年(1932)中秋节,济佛降鸾于练安善社: “蹑足踉蹡走一趟。殷勤训诲不停松。有人笑吾颠狂客。学做颠狂总不难。余乃济颠祖师是也。” 沦陷期间,海门大饥荒,又有“邪狗”(即野狗)为患,大峰祖师降鸾练安善社,称请来济佛长驻海门驱邪,增设济佛造像,香火甚旺。 2济佛与达濠从德善堂、紫豪阁 1943年初,潮阳县达濠埠商界请海门练安善堂乩务组到达濠,请济佛降鸾驱邪治病、祈福问事。随后,请示济佛获准,在当地训练乩手,设鸾台于青云岩十八石洞大峰祖师庙,并于1943年农历三四月间成立了从德善堂。 甲申年(一九四四年)闰四月十一日,在马贵德、李怀德等人的策划下,达濠成立了以吴醉樵为阁长的德教会紫豪阁。 大约一个月后 ,紫豪阁长吴德天(醉樵)接替吴柏如担任从德善堂第二任理事长,将紫豪阁与从德善堂进行合并。 
     杨柳仙主坛的紫豪阁与崇奉济佛、大峰祖师的从德善堂的合并,使得济佛与大峰祖师也成为了紫豪阁的主坛师尊,从而将这两位神祗引入了德教会的神系之中。此举对由此而降,直至于今的德教信仰体系,以及德教与善堂这两大系统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济佛显圣与谕修三圣庙丙戌年九月初一日(1946年9月25日),从德善堂•紫豪阁扶乩于达濠青云岩十八石洞鸾台,大峰祖师乩示,重阳日,济佛欲现身与众生结缘。九月初九日(1946年10月3日),济佛现身青云岩十八石洞迎佛台对面西山之巅,并降乩自画像。 己丑年(1949)夏天,济佛乩示当地五善堂募捐恢复达濠神农圣庙,崇祀神农、孔子、济佛,改名“三圣庙”。 云端显圣的灵验与乩谕鼎建的竣工,展示了当时当地信众对济佛的虔信程度。
     二 德教纲旨与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
     (一)十章八则:国家认同转向中的中华文化传承
     德教的十章八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和“不欺、不贪、不伪、不妄、不骄、不怠、不怨、不恶”。 是各国德教会共同尊崇的纲旨,也是济佛等德德社诸位师尊降鸾时所屡屡训喻的教诲,是德教的教义核心与行为准则。
     十章是汉代以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宋代开始出现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融会,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十章八则强调人们要去遵守古代的道德标准,以圣贤的楷模来作为当代人们的行为规范。” 
     《德教心典》云:“教不离德,德不离身(心)”。德教的以德教人的教化思路,是劝勉入德善士“德不离身(心)”,勤修德业,进而“德化家庭”,渐次推动社会、国家、世界的和谐康乐。这其实是中华文化的“善与人同”价值观的体现。
     另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因应时势的变化,归化所在国国籍。海外华人需要协调国籍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在德教鸾墨关于十章“忠”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东南亚德教会采取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生存策略。
     在早期的德教乩文中,1944年柳春芳师尊降于紫阳阁的《德教意识序》云:“夫德者,理也,理加于父母则为孝,加于君为忠,……” 1962年9月6日,孚佑大帝降于砂朥越紫霞阁冠咏十章曰:“忠心职守事持谨”。 
     而在今日,德教十章八则的一般诠释则称:“忠:竭诚尽责,献身国族,正直无私。” 换言之,在国家认同已经实现转向,落地生根的海外华人中,德教会之类的社团,坚持以务实的态度,传承中华文化,造福所在国的国家与社会。
     (二)三教与五教:华人的文化适应与厚德载物     当代德教通常都尊崇道、释、儒、耶、回五教教主,崇尚“崇德、慈悲、忠恕、博愛、慈恕”的道德观。这种传统,就文献传承而言,很可能来自民国十三年(1924年)降经于四川叙州(今宜宾市)大观楼的《新颁中外普度皇经》。这部典籍中,收录有五教教主先后降鸾的乩文,而玄旻上帝的乩文中,也有“五教阐扬于世”的辞句。
     1944年清阳二掌马贵德、李怀德合掌扶于紫阳阁的柳春芳师尊《德教意识序》指出:“此五教者,乃原始宗教中之各宗教也,……(五教主)皆本于德念之立场以教化而已。” 在1946年汕头明德出版社初版的《中国原始宗教》一书中,马贵德先生对上引乩文解释说: “我们提倡德教,便是恢复人类的原始宗教,而汇合世界宗教的异名,成为世界大同的先声,不特把人类平常善良而共同合理的道德行为灌输给一般未明道理的人知道,从而指导他们循依人类博爱共存的大道上迈进;同时并且发扬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的良善感情而融合为美好、互助、合作、愉快的世界一家理想。换句话说,即是祈求世界人类的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使社会没有欺伪、贪妄、骄怠的行为,没有是非讼扰、侵损相害的恶风,达成世界极乐,到处天堂,人人忠恕,个个慈悲的人类幸福生活。” 
     反映出德教所承传的厚德载物、善与人同的华人美德。不过,德教在海外扬教之前,在潮汕本土的阶段中,实际上关系到的,只是儒释道三教。今天的五教同宗的格局,是在德教南传东南亚之后发展出来的。所以,李怀德先生在1981年接受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良树博士的访问时,认为:“国内儒道释,国外五教,德教在上。” 这种演变,展示出华人文化随遇而安的社会适应能力。
     结 语     《易经》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承袭数千年华夏古风,而今德泽天南的德教,正是在济公活佛等古圣先贤的精神鼓励下,厚德载物,善与人同,晖光日新地拓展着造福世界的盛德大业。

 http://www.thaicheechinkhor.com/index.php?langtype=cn&pageid=cn_10&add=view&id=2

浅谈德教在新马地区的发展

德教是广东潮阳县人杨瑞德于1939年创建的一种民间宗教。当时正值二战期间,“因鉴于中日战乱,炮火弥漫全国,人民流离失所,为祈祷战乱早息,地方安宁,乃虔设香案,祷告上苍”。由此创立紫香阁,这是第一个德教组织。此后德教开始在潮汕地区传播和发展。1944年,紫阳阁建立以后,初步确立了德教的教义和宗旨。“德教似乎已经完成了作为一门新兴的宗教的基本条件:有崇祀的主神,有经典,有统一的祭祀仪式”。以后数年间,德教在潮汕地区相继创办了20多个德教会阁。德教在当时既起到了抚慰人们心灵的作用,同时也继承了潮汕地区民间宗教组织的慈善救济功能。二战后,德教开始走出中国,向香港和东南亚地区传播。本文主要论述德教在新马地区的发展并探析其发展的原因。
一、德教在新马地区的发展
1952年,德教在新加坡创设了紫新阁,这是新马地区第一个德教组织。德教在新马地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义的完善;师尊群的扩大;德教组织内部结构的完善;德教会阁数量的增加等方面。
(一)德教教义的完善
德教在创始阶段,教义并不确切和完善。郑良树先生通过对潮汕时期(1939.10.25-1947.5.5)至少三十次的乩文观察与研究后认为,“早期德教组织对其最崇高的教义‘德’字,所作的解说和指称,似乎不够具体和周细”。
传人新马地区以后,德教开始通过其神圣的乩文,追溯“德”字的历史。最早是1955年新加坡紫新阁的乩文《阐德真理》:“德者天经地义,不易之至理,明引人人道之径路,指持身涉世之程途,合五洲而一致,亘万古而常昭也”。认为,“德”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最高真理。“德”字的内涵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和发展才逐渐定型。早期,“德”字的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马贵德后来写《德教说》云:“老祖因当时政治社会之不德,而著述道德经五千言,以为失德之国君臣告诫,孔子师老聃,亦以针对当时环境而彰明德目,是以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称。”所举德目,由五项扩充为八项。后来柯奕贞降鸾怡保济德阁,清楚的提出“十德”的概念及纲目,成为以后德教组织的基本信条。1967年安顺紫蓬阁乩文云:“德者,人之本也,其行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乎仁智而备之,足乎已而施于人,则可谓善矣。”再次强调“十德”的纲目。自此以后,德教即以孝、悌等为十大纲目,作为德教组织统一的教义和信条。十大纲目之外,德教又将教规重新厘定为“不贪、不伪、不欺、不骄、不妄、不怠、不怨、不恶”八条戒律。德教还参照中国民间宗教的修持法则,制定七大信条作为德友的行为准绳。七大信条是:教不离德,德不离身;不欺不伪,不贪不妄,不骄不怠;毋侵损相害,无是非诉讼;持志洁净,怡愉自得;父慈子孝,兄友弟亲,夫义妇顺;戒酒,戒淫,戒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这样,通过“七大信条”“十章八则”德教教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师尊群的扩大
德教组织所崇拜供奉的师尊,数量相当多,仔细分类的话,会有下列几项:
(1)各教教主:老聃、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
(2)属于佛教的:除释迦牟尼外,尚有济公李修缘、观世音菩萨及宋大峰等。
(3)属于道教的:除老聃外,尚有杨筠松及柳春芳等道士。
(4)属于神仙的:何仙姑、蓝彩和、韩湘子、曹国舅、李铁拐、张果老、吕纯阳、及钟离权等八仙。
(5)属于历史人物的:华佗、鬼谷子、岳飞、关羽及关平等。
(6)属于民间传说的:九皇大帝、土地神、黄大仙、天后及齐天大圣等。
德教所崇奉的神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也相当复杂。其实,德教的师尊群,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才会变得如此庞大。德教早期建立的时候,道教思想比较浓厚,随着德教组织的扩展,历史人物的膜拜也被引进德教师尊群。随着德教在潮汕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也渗入了相当浓厚的佛教色彩。德教传人新马地区之后,为了适应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便将耶稣和穆罕默德也纳入师尊群里,地位与其他师尊相等,实现了五教同宗。但是,正如日本学者野口铁郎所指出的“德教虽说是五教同宗,但基督教、回教相关的神明却从未降鸾,乩示者全为中国俗信仰及佛教系的诸神,可见德教实为中国的宗教”。
总而言之,德教的师尊群极其庞大,也很复杂。虽然这显示了德教的包容性,但是却不利于德教组织的团结和统一。
(三)德教组织内部结构的完善
德教在传人新马地区后,以会阁为单位,组织上采用了现代社团的组织形式,即会阁设董事会,派系则建理事会。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紫系每所会阁均设有董事会,由阁长、副阁长、总务、文书、财政及其他职位组成。阁内不设宣教士或专门神职人员,其宗教仪式由阁长或执委主持。此外尚设有顾问等职。阁长与副阁长通常是由那些比较富有并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担任。顾问一职则由阁长聘请社会名流担任。每所会阁均有正式会员,互称德友。每名德友都要经过个人申请,董事会批准,方能成为正式会员,同时要缴纳会费。
紫系“德联”设有理事会,其会长依照各会阁建立年代先后顺序,由各阁长轮流担任,理事则从各阁代表中选出。但为了行政上的便利,总务与财务职务通常由与会长同一会阁者担任。
(四)德教会阁数量的增加
德教组织创设新阁的方法一般是,以师尊占谕颁名创阁于某地,然后再以本阁或他阁之力量协助该地创阁。例如,“紫銮阁有从这里扶鸾出其他的德教会。扶鸾是先扶出阁的名字,但是还不知道应该是在哪里,然后几年内再由各地扶鸾出18个人在一个地方创立新的德教会。好像我们这里扶鸾6个,紫如阁扶鸾6个,紫林阁扶鸾6个,就是18个人。而且这些人不是在同一个地方扶鸾出来的。从我们这里扶鸾出来的有古来的紫蔼阁、笨珍的紫珍阁、永平的紫安阁、关丹的紫关阁、江沙的紫江阁、马西的紫慈阁、昔加末的紫昔阁还有边加兰的紫焕阁”,“紫焕阁的成立,是在哥打丁宜(紫登阁)、居銮(紫鸾阁)和丰盛港的德教会扶鸾出来的,而且紫焕阁的阁长夏恭廉以及其他的理事名单,也都是从哥打丁宜、居銮和丰盛港扶鸾选出”。
德教通过扶鸾的方式来组建新的会阁,为了清晰地了解德教组织在马来西亚的分布情况,下面引用一个表格进行说明。
我们(从表1)可以看出,德教组织在新马地区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已经建立了83个德教会阁。这些会阁主要分布在西马,霹雳州是马来西亚德教会阁最多的一州,其次是槟榔屿。德教会阁的数量和分布与马来西亚华人人数分布比较一致。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德教主要是在华人社会中传播和发展。
在德教会建立的早期,新的德教会阁虽然是由扶乩而出,但各会阁之间并无隶属关系。1956年,紫系会阁率先打破这种局面,建立了“南洋德教总会”简称“南总”,总会办事处设在紫新阁。1972年,马来西亚社团(修订)法令规定本国社团职员必须为马来西亚公民。于是,马来西亚紫系会阁单独建立“马来西亚德教联合会”简称“德联”。“南总”和“德联”的建立,实现了紫系德教会的团结,提高了德教会在新马地区的威望,促进了这一地区德教的传播和发展。
二、德教在新马地区发展的原因
德教能够在新马地区迅速发展与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其功能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德教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乡谊,保持商业联系的场所
德教组织早期在新马地区建立时,其会员大多是潮汕人。比如,紫书阁“起初创阁99巴仙是潮州人,其余的有广东人和福建人。而理事属潮州籍的占80巴仙,会员也占80巴仙。现有千余名会员”。“以前新山90巴仙的居民是潮州人,讲话也讲潮州话”。可见,早期德教组织主要建立在潮汕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起到了联系乡谊的作用。德教为商人所创,传人新马地区以后,教权大多也为商人掌握。新马地区一些德教组织领导者的口述,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一问题。“紫銮阁成立初期很困难,因为很少人知道德教会的宗旨,以为德教会是有钱人参加的玩意,因为在做的人都是有钱人”。这些人大多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商人,“商界领袖之介入与领导”“保证了德教会之旺业及慈善活动之成功推行”。因此,德教在新马地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正如陈志明先生所说的,德教“大体上是一种潮籍商人借以保持生意联系及通过慈善事业提升个人社会地位之组织”。这是德教早期在新马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德教在以后的发展中,也逐渐突破了只在潮汕人中传播的局限,成为新马所有华人的宗教。
(二)保持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华人社会中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战后,东南亚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华文报纸和华文学校的发展,这给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马来西亚采取了宗教宽容的政策,这又给一些华人宗教社团提供了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德教的教义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而来,特别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和似《道德经》为主要内容的道家文化。濮文起先生认为,德教教义中的“七大信条”十章(十大纲领)、八则,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伦理道德,即明清以来民间宗教主张的三教归一思想,其目的就是规范德友“立善积德”,当一名安分守纪的公民。德教的教义和戒律,充分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好的保存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参与者主要是华人,德教的教义主张人去恶从善,遵纪守法,抵制物欲的侵蚀,对于净化人心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德教组织的纲领中也明确的反映了这一点,比如怡保济德阁宗旨是:“本阁以提倡道德,纠正风纪,遵从当地政府法律,服务社会,共谋人群幸福,而主要目的乃公开于各族人士祈拜仙佛。”槟城紫云阁章程阐明本阁:“以崇奉德德社诸佛仙尊之硕德伟绩,嘉言懿行,笃志为善,联络感情,本互助之旨,发展一切慈善福利事业,但不参加政治活动”。紫书阁的宗旨是“孝顺和布施”。因此,德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德的精神”劝导众人,这无疑对广大华人信徒起到了道德约束的作用,净化了人的心灵,协调了人际关系,同时也保持和传播了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扶危济困,兴办慈善事业
德教组织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兴办慈善事业,服务社会。《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将德教组织定义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慈善团体”。早在潮汕地区发展的时期,德教组织就成立了专门的慈善机构。德教传人新马地区以后,其慈善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展。德教会阁兴办的慈善活动很多,主要是施医赠药,赈灾济难等慈善活动。居銮紫銮阁免费提供食物给老人院和孤儿院,此外还施医赠药、施棺赠葬。据资料记载,其施医赠药“是不收钱的,就是看病人的心意,如果没有能力还就算了。活动已经有28年了,就是创阁第二年就有施医赠药。还有,有20多年了。我们帮一些家庭还有人家处理身后事,买棺材给他们,然后帮他们送到义山安葬”。紫书阁“赠医施药是免费的,有两位医师,各族人士都可来看病”。雪兰莪紫芳阁列出了历年赠医施药统计情况,如表2。
其实,民间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便是兴办慈善事业。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德教会的慈善组织色彩重于宗教组织色彩。“德教强化以医疗为首的救恤活动,其慈善团体的色彩极为浓厚。但随着中国人进出海外及移民的增加,德教也传播至海外,在海外的德教,与其说和中国本土的德教有不同的样貌,不如说德教扩充了它的宗教意识”㈤。因此,德教的发展是慈善功能与宗教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苏庆华先生认为,“善”和“乩”是维系南洋慈善宗教团体如:道院、德教会、善社等的信仰与运作的两大支柱。由此我们可以说,兴办慈善事业是德教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一慈善功能适应了当地的社会需求,满足了当地华人,特别是贫困华人的需要。因此,德教才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迅速的发展。
三、小结与展望
德教是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宗教。二战结束后,开始传播到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本文主要论述了德教在新马地区的发展并探析其原因。本文认为,德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义的逐渐完善,师尊群的扩大,德教会内部结构的完善和德教组织的增加。德教起到了联系乡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扶危济困等作用,适应了当地华人社会的需要。这些因素是促使德教在新马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德教虽然在新马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德教会的团结与合作的问题。虽然德教的教义和纲领在各个德教会阁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但是在具体的仪式和师尊崇拜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也造成了德教分裂为紫系、济系、赞化系、振系、其他派系五大系统。只有紫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联合的组织,“济系和赞化系的统一组织,不但建立的时间比较晚,而且规模也不大”。“至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出现的振系和其他派系,至今尚未有建立统一组织的尝试”,这显然不利于德教的进一步发展。德教组织自身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80年代末,紫系“德联”曾呼吁:“以德门一家亲观念,互忍互让,互谅互解,开会讨论,将事情解决,以免有损德誉,影响发扬国内德教之前途”,试图建立一个跨派系的统一组织,但由于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至今尚未实现。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德教会的团结与融合,是德教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二)德教组织未来发展的问题。其一,慈善功能的弱化。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德教会原有的慈善功能逐渐弱化。“现今则比较少病人来看了,现在的人多是去医院”。其二,德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难题。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国教,但政府并不干涉国民信仰其他宗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都在马来西亚社会中有较大的影响。德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其他宗教的竞争问题,怎样更有效的吸引年轻的信徒,比如像佛教建立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德教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青年组织,这也是德教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德教组织的国际化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化成为海外华人社团发展的一大趋势。德教会作为一种宗教社团,也面临着国际化的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全球性的华人社团纷纷成立,比如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世界性的恳亲会等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德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一种民间宗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近些年来,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现象,“国学热”便是其突出表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德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怎样积极利用这一大好机遇,加快理论创新,使其符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也是德教走向国际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转载自
http://www.54open.com/viewthread.php?tid=1060

帶動活動熱鬧氣氛‧紫登閣財神爺派發糖果

 2010-11-20 11:35

  • 哥打丁宜德教會紫登閣參與星洲日報哥打丁宜嘉年華活動,坐者左起副閣長陳華富、顏國瑩、林亞龍閣長、陳楚祥署理閣長及陳維生副閣長。(圖:星洲日報)
(柔佛‧哥打丁宜19日訊)哥打丁宜德教會紫登閣參與星洲日報哥打丁宜嘉年華活動,並在嘉年華當天派出財神爺在現場派發糖果於兒童及民眾,以帶動哥打丁宜嘉年華活動的熱鬧氣氛。
星洲日報哥打丁宜嘉年華會將於11月21日上午7時30分至下午4時在哥打丁宜培華華小進行,並舉行義賣為當地5間華小、國中華文學會及盼望之家籌款。
嘉年華會屆時將邀請哥打丁宜慈善老人謝金先主持開幕。並聯合多位熱心人士主持鳴鼓及剪綵儀式。
星洲日報是主辦單位,協辦單位是哥打丁宜30餘個政黨、鄉團、學校、神廟及青年團體。榮譽贊助商是萬能Magnum Care、Tiger Beer和雲頂名勝世界。(星洲日報/大柔佛)

表演精彩出席者叫好‧紫登閣慶元宵合家歡

 2012-02-08 10:46

  • 把現場擠滿的觀眾正屏息觀賞威武龍獅體育會呈獻的獅藝表演。(圖:星洲日報)
1 of 4
(柔佛‧哥打丁宜7日訊)哥打丁宜德教會紫登閣昨晚主辦“壬辰年慶元宵晚會”,成功吸引當地居民舉家出席,會場氣氛歡騰。
晚會由育華小學的廿四節令鼓掀開序幕,小小年紀的隊員威風凜凜地站在台上,擂出震耳且節奏強的鼓聲,表現讓人驚嘆,他們純熟而整齊的動作也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除了廿四節令鼓,主辦單位也安排多個團體,呈獻華族傳統舞蹈、勁舞和國標舞,把活動推向高潮。
大會今年增加歌唱環節,由葉麒福、林莉娟及趙淑芬3位實力唱將,為現場觀眾唱出優美的新年歌曲,讓現場更有新春氣氛。
呈獻夜光龍表演
哥打丁宜華忠武術體育會在會上呈獻夜光龍表演,威武龍獅體育會則呈獻獅藝表演。
大會同時進行了參拜師尊、奉請元宵福品的儀式,更少不了大頭娃娃及財神爺派送紅包、糖果給出席者的環節。
閣長兼大會主席林亞龍致詞時說,該閣從除夕開始至元宵舉辦了多項活動,使紫登增光,也讓華族文化的薪火得以永遠繼存。
他說,今年該閣也如往年一樣,在師尊殿前擺放恩物,供善信筶求回家,祈求合家平安。(星洲日報/大柔佛)

鼓勵學生及青少年參與‧紫登閣朝氣十足慶元宵

 2011-02-19 12:33

转载自星洲日报
  • 現場擠滿的觀眾正屏息觀賞威武龍獅体育會所呈獻的獅藝表演。(圖:星洲日報)
1 of 4
(柔佛‧哥打丁宜18日訊)推廣本地文化表演,鼓勵學生及青少年參與中華民族慶典,哥打丁宜德教會紫登閣“辛卯年慶元宵晚會”添朝气更添熱鬧。
哥打丁宜德教會紫登閣昨晚在該閣熱烈慶祝元宵節,當地許多居民舉家出動,把該閣整個禮堂擠得水泄不通,場面鬧哄哄。大家趁著農歷新年的最後一天,齊來感受春節的气氛。
林亞龍:讓居民感受新年氣氛
該閣閣長兼大會主席林亞龍致詞時表示,該閣秉承中華文化,慶祝元宵節的傳統,每年必定在這一天主辦應節的活動,讓居民有個感受新年,体會熱鬧的好去處。
他感到很高興因為當晚迎來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大家扶老攜幼出席同歡,使到晚會增添不少光彩。
籌委會主席劉國揚則指出,今年的節目特別強調讓當地的學生及青少年參與演出,讓他們能夠展現自我,也讓出席的居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傳承文化的新一代,因此他們的參與更具意義。
晚會由家樂鎮育華華小呈獻的節令鼓掀開序幕,小小年紀的他們毫不怯場,威風凜凜地站在台上擂出震耳欲聾且節奏強的鼓聲,表現令人驚嘆,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而來自新哥打華小的舞蹈員也不遜色,她們以輕快的舞步,舞出春節的喜慶,使現場洋溢濃濃的歡愉气息。
舞出年輕自我風格
來自當地郁金香舞蹈學院的學生則展現了年輕自我的風格,為大家呈獻了兩支強勁的舞蹈,行雲流水的舞姿,吸引了全場的注目。接著出場的城市國中學生雖然欠缺專業訓練,但是她們所呈獻的舞蹈,帶出了誠意,也顯現出學生的好學精神。
當晚,該閣也禮聘哥打丁宜華忠武術体育會呈獻夜光龍表演、威武龍獅体育會呈獻獅藝表演,以及歌手張小君前來演唱。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哥打丁宜,目前在新山定居的陳佩佳以一把二胡拉奏出新年組曲,使大家聽得過癮。此外,哥打丁宜慈濟功德會除了在現場設立攤子,其成員也走上舞台呈獻手語表演。
大會也進行了參拜師尊、奉請元宵福品的儀式,更少不了大頭娃娃及財神爺送紅包,送糖果的活動。(星洲日報/大柔佛)
 
 

拿督鄭鏡鴻 當仁不讓

轉載自紫登慶祝十二週年特刊第八十九頁

拿督鄭鏡鴻,是星馬一位著名實業家,平素對於文化教育福利慈善事業,非常熱忱,這是大眾人士所知道,也值得我們所贊許。
       有關拿督鄭鏡鴻,今年來對於社會所作出貢獻,舉齊大者,如在柔佛州麻屬巴冬,對當地教育,歷年以來,所樂捐義款輒以萬計,但拿督鄭對於此項義款,今後也決定每年如數獻捐,這種為教育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又如衛生方面,幾年前拿督曾購置兩架救傷車,捐贈于聖約翰救傷隊。至於其他在星馬社會有關福利慈善事業,所貢獻著實很多,難以枚舉,因此而獲到星馬兩地社團學校敦聘為名譽會長或主席董事。由於拿督鄭鏡鴻對社會教育慈善有此偌大貢獻,所以去歲-一九七四年柔佛蘇丹八秩華誕,對於有功臣民多頒賜勛銜或勳章,以示鼓勵,拿督實至名歸,榮譽拿督勛銜。
       至於拿督鄭鏡鴻,對本閣歷年推進德業,倍加關懷,諸多指導,猶憶當年本閣在惹蘭鴨都拉興建新閣時,拿督鄭,當仁不讓,慨捐鉅資,及後本閣所創設各名族教育獎勵金,渠認為此項義舉,對培養英才,是有非常重要意義,而特捐萬金,本閣同仁,鑒於拿督愛護德教,熱忱教育,除致以萬二分謝意,同時本閣所創設名族教育獎勵,已策劃發展為教育獎學金,並於本屆第七次董事會議上提出討論,一致贊成通過。組織『教育獎學金委員會』負責策進,教育是樹人百年大計,而本閣所籌劃策行又是包括名族教育獎學金,對此多元種種的馬來西亞邦國,更是有其重大意義,相信拿督鄭對本閣正在策劃中的教育獎學金義舉,今後必能于以更大力支持,而使其早日實現。
       有關拿督鄭鏡鴻私人業務,現在順便稍為一提。拿督鄭在星馬擁有龐大商業機構,同時在相顧、台灣及日本也有廣泛業務,至於渠在哥打丁宜地區的再興隆屬下機構業務,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現在拿督鄭各方面的商事業突飛猛進,如日沖天,光芒四射,前途更未可無量,有德者昌,我們應為拿督額手稱慶。

       

紫登永遠名譽閣長-已故張偉權德長

恭錄紫登鸞文  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日   天運丁亥年十月初一日

銘子功績感協皇
應緣樹德仁風揚
諡膺永遠名譽紀
登壇有幸誌德牆  
師道濟是

阿彌陀佛! 善哉!善哉!銘子功感協天,
諡膺永遠名譽閣長可!銘子,既林壇張偉權。